白山市:绿水青山歌飞扬
发布时间:2023-03-15 03:01

  沈白高铁、白临高速、松长高速、沿边开放大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深商控股现代农牧400亿元、人参产业100亿元两支基金设立,400多名乡村振兴专员遍布乡村,交通、资金、人才“三大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后发优势正在凸显!

  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水十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深商集团、光明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乡村旅游热点涌现、亮点纷呈,特产业产值达到近200亿元,长白山特色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白山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论坛、2022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举办,长白山菌菇小镇、中国人参城建设全面启动,16名院士、专家受聘为战略顾问,河口画家村、哲学小村等一批网红村频频涌现,长白县望天鹅新村被认定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临江珍珠村、老三队村精品休闲旅游路线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精品路线…。

  如红玛瑙般的草莓、挂着霜的高山蓝莓、清香甘美的蜜汁葡萄、白白胖胖的人参、软糯甘甜的黏玉米、清脆爽口的松子榛子……按照时序,一幕幕丰收的场景在白山大地上展现,田间的欢声笑语汇成一首首甜蜜的歌在绿水青山中飞扬。

  青山含笑,绿水欢歌。白山市抢抓机遇、厚植优势,以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化、加工全链化引领乡村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探索新路子,培养“特长生”。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白山市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渔等产业板块,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实践,探索新路子,培养一批“特长生”,形成了以人参为主体、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主多元”农业布局。培育生态提质、绿色增效、持续增收的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食药用菌、长白山寒地蓝莓和长白山椴树蜜四大优势产业体系。重点培育50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5万亩、高标准农田90万亩,占全部农田的比例达到65%。投资4亿元推进20个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形成抚松、靖宇和长白的人参、中药材产业带,抚松、长白和江源的食药用菌产业带,靖宇、抚松和浑江的蓝莓产业带,抚松、长白和临江的蜂蜜产业带。全市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5。3万亩、林下参面积57万亩,鲜参交易量占全国70%以上。重点创建的“抚松人参”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前十名,品牌价值达到206亿元。以长白山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3633万平方米,总产量达到2。7万吨。全市蓝莓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总量占全省60%以上,年产量达到3。8万吨。全市优质蜜源植物多达340余种,被誉为“中华蜜库”,年产蜂蜜2420吨、蜂王浆46吨。

  培育大品牌,注入新动能。该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培育“抚松人参、白山黑耳、白山椴树蜜、白山蓝莓”四大区域品牌,进一步增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为农业现代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现有各类加工企业120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0家。生产的名优特产品涉及九大类、千余品种。

  开启新模式,加速现代化。在“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赋能”的抚松人参模式中,抚松县与吉林大学共建抚松长白山资源与健康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其中有6户人参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了人参由简单粗制向精深加工转变。在“高科技园区+规模化农业”的临江通林模式中,临江通林菌业有限公司以“农村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为主的黑木耳种植推广,辐射带动2000人种植采收。

  休闲有玩头,发展有奔头。以旅游业“接二连三”,使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产业。该市以全域旅游为基础,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抚松县黄家崴子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临江市松岭雪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15家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被评为省级星级企业,打造了溪谷至珍珠山庄、长白县果园村至望天鹅新村2条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长白县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村情特色,加快现代农业向标准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建设人参、食药用菌、蔬菜瓜果等12个产业园。同时,打破镇域、村域界限,着力打造“沿鸭绿江农业产业经济带”,构建“沿江沿路一带多园”发展格局。

  食药用菌增收致富。在马鹿沟镇,绿色山林环绕的一座座黑色大棚格外显眼。走进大棚,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灵芝、桑黄、玉木耳长势喜人。这些食药菌对温度及湿度有较高要求,而马鹿沟镇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恰好是食药菌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全镇发展松杉灵芝、玉木耳、桑黄等10余个品种上海正宗抓龙筋,共建设大棚80余座,年产量达65吨,单品种规模和产量在全省位列第一,2020年获评“吉林省玉木耳之乡”。

  棚膜经济富村裕民。在金华乡金华村,一栋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清晨,村民便穿梭在大棚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我们的蔬菜水果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好吃还健康,这几年,我们村里越来越多人发展棚膜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多了。”村民段成祥说。金华乡做优以大樱桃为主的果蔬产业,从2009年的十几栋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44栋,棚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于2018年末引进烟台客商种植反季节美早大樱桃,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通过对温度、湿度、水肥等技术的控制,成功让反季节美早大樱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的“致富密码”。

  特色种植种出“钱景”。安乐村位于十四道沟镇最西端,拥有肥沃的富硒土壤,种植的作物富含硒元素。2019年,村党支部顺势而为,根据地理优势选择种植珍珠草(学名虎眼万年青)。珍珠草除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外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2021年,安乐村在原有基础上扩种到40亩,带动村里5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既定目标,同时为脱贫户每人分红400元。“镇里和驻村工作队还帮我们联系大公司,请来专家为我们培训,以后大家鼓起劲来加油干就是了。”村党支部王乐呵呵地说。

  在十二道沟镇中和村林下刺嫩芽栽植基地,村民们身背箩筐,正在忙着栽种刺嫩芽。近年来,山野菜悄然成为了人们的餐桌新宠,而有“山野菜之王”美誉的刺嫩芽更是以其脆嫩的口感独占鳌头,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中和村党支部瞄准这一商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刺嫩芽种植。今年,全村共栽种刺嫩芽3万根,全村百姓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致富。

  2009年,八道沟镇九道沟村利用多方筹措的140万元资金,完成增收产业项目葡萄基地建设130亩,组建葡萄专业合作社。2017年,兴建葡萄观光旅游长廊1400余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带动九道沟村向多功能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此外,九道沟村还种草莓、甜瓜。全村每年特产收入达到3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黄牛养殖走出“牛”路。凌晨5点,天还没亮,60多岁的新房子镇水库村会计陈学明就起来了。今天是他的班,到了该喂牛的时间了。来到牛场,开机铡草、装草喂牛、饮水打料,一系列工作下来天已大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本村特点和市场行情,该村发展了黄牛养殖扶贫产业项目,由县委组织部、吉林人民出版社、镇村共同筹资,购买了17头西门塔尔母牛、1头种牛以及必要的设备,成立黄牛养殖场。为了节省资金,把牛养好,村干部全部上阵,轮流喂养,每天保障定时定点喂牛。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而且每年为全村脱贫户带来分红,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浑江区以争当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引领者为目标,汇聚全区之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乡村全方位振兴。

  实施产业攻坚,延链条、促增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浑江区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整合各项资金,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三产融合、提升质量效益。壮大优势产业项目,助力产业振兴。充分利用长白山物产品牌、区域小气候和市郊地域三大优势,围绕长白山猕猴桃、五味子、青食玉米、棚膜蔬菜等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动“595”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着力建设健康食品、旅游、中药材、特色种植、畜牧业为主导的五大乡村产业;着力实施“9个一批”,谋划推进百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棚膜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特色小镇、文旅项目、亿元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推动药食农平台、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等实现突破,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园区+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区食用菌发展数量为230万袋,以红土崖镇中药材、三道沟镇五味子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红土崖镇、三道沟镇、六道江镇为主的浆果产业总面积达1500亩,以高新科技孵化园、高新医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集成果转化、新品销售、物流配送、电商网红等一体“一站式”产业孵化、二产加工为发展载体的总部经济和园区经济。搭建药食农发展平台,助力产业振兴。通过科技孵化园和医药高新产业园入驻企业,与镇、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作协议,建立园区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一产扩规升级。白山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黄种植菌种育苗基地落户七道江镇黑沟村,一期建设项目已完成,生产桑黄菌棒30万段。引进吉林皓月、东宁利达和上海光明等多个农业项目落户,合作投资15。3亿元,盘活废旧园区的土地和资产,分别建设沃金黑牛“五化”高端繁育养殖园区、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实施生态攻坚,补短板、建机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浑江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筹集资金,配备了190名专职保洁员,投放垃圾桶3300个,为农户粉刷居室。创建“美丽庭院”780个、“干净人家”1800户,改造农户卫生厕所4560个,创建省级“千村示范”村11个。整合涉农资金,新发展产业项目8个,新建基础设施项目98个。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积分超市11个,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五级包保”工作机制及奖惩激励、督查、问责等,为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时时有人抓、人人都来抓”的常态工作机制提供了坚强保障。

  实施文化攻坚,重传承、育新风。该区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以打造河口“画家村”为引领,梯次打造出美食村、养生村和休闲村等一批特色乡村,谋划包装一批农文、农旅、农事三维融合的文旅项目。在加快推进旧址纪念展示、浑江区党史主题展览馆等项目建设中,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实施人才攻坚,强技能、增实力。该区推行“党建引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模式,多途径、多渠道扩大乡村人才引进规模,引进各类人才110余名,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紧缺难题。建设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基地14个,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技能专项培训,累计培训各类乡土人才1100余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这两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家家户户修建了新围墙、新大门,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还建了儿童游乐园、共享农场、小公园。”花园口镇花园村的郭大爷谈起村里的变化总有说不完的话。

  花园村处于白山湖最上游、松花江南岸,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花园口镇抢抓“一山两江”品牌战略机遇,将花园村纳入示范村创建计划,实施了26个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建设项目。一系列项目的建成,既提升了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生活质量,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产业兴旺,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秋收时节,那尔轰镇北沟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饱满的“红宝石”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该村积极发展五味子种植,采取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方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集体产业发展后劲,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为提高农村“造血”能力,促进脱贫人口纯收入稳定增长,该县成立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下降整改工作专班,同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脱贫人口保增收责任状,督促农业、就业、民政、社保等部门制定本行业的脱贫户增收专项方案,推动帮扶部门全程参与脱贫户增收。大力发展产业拓增收渠道,继续实施“因户施策、以奖代补”项目,帮助发展蓝莓、道地中药材、食用菌,养殖肉牛7753头。同时,通过资产收益类项目带动脱贫户。积极开展技术指导,由农、林、牧、特四类12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对55个脱贫村实施产业技术帮扶全覆盖。

  靖宇县把示范村创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服务保障,持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交通、客运、物流更加便捷。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三清一改一建”力度,促进村民养成爱护环境、注意卫生的良好习惯。

  一座座绿色村落正在崛起,一处处乡村打卡地在不断增加。未来,靖宇县将推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潜力足的项目加快落地,进一步推进资源差异化开发、产业特色化发展,不断擦亮村容村貌亮丽底色,展现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景,各具风貌、竞相发展的新农村气象。

  抚松县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坚持“养好用好”黑土地,全县高标准农田总建成面积达到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82%。积极创建国家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推广绿色统防统治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创新举办“云放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66万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大“菜篮子”产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特色发展,大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蓝莓之乡”“中国椴树蜜之乡”,抚松县深度开发利用长白山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了饮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及食品五大系列、600余种人参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集中草药种植、中药材精深加工、现代中药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商贸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涌现出吉林省自然王国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华润和善堂人参有限公司、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打造“长白山人参”“抚松人参”等区域公共品牌,已有16家企业92种产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17家企业108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品牌。

  合作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共有特产企业3140家、家庭农场202个、合作社81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户。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等涉农资金,积极扶持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北岗镇北岗村藤编工艺代加工、万良镇荒沟村养鸡场、万良镇小屯村人参加工厂、仙人桥镇河北村光伏发电等优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现代化发展,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今年,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参种业)、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蜂蜜)、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抚松县参王植保有限责任公司)、省百强示范合作社(抚松县沿江林下参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示范创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农业高标准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临江市着力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弘扬文明之风、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该市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原有国家级望江村葡萄和闹枝村木耳“一村一品”的基础上,申报以黄烟、人参、五味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村一品”,山花绿色食品、百仙草农业科技两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星创天地”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27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个。培育中药材、蔬菜、山参等专业户1700户、专业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花山镇松岭雪村、蚂蚁河乡邱家岗村、四道沟镇坡口村被评为首批省级旅游重点村。

  美丽乡村擦亮底色。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绿化美化村庄达到70个。截至目前,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8个,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级以上标准示范村92个,打造“美丽庭院”2450个、“干净人家”5250户。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行动,清理村内排水沟、边沟、河道、路面。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乡镇、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自然屯通车率达到90%。农村公路路长制达到100%覆盖。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该市以乡村治理统筹融合为契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创新治理模式,逐步健全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的治理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一张网”,推动城乡在融合互促的过程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立“村民理事会”,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水平。推广“民事民办、村民自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三调联动”,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动“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106个综治中心有场所、有队伍、有机制、有经费、有标牌、有记录,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文化下乡树新风。该市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明实践周”主题活动。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开展“白山好人抗疫最美家庭”推荐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绿色生活最美家庭”主题实践等活动, 全市70个村和22个社区均建立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随着4万套祖代鸡入场、肉牛产业示范项目的开工建设,白山市江源区以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该区充分利用衔接资金抓好项目建设,共实施产业、养殖、加工、基础设施、示范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20个。以加强特色产业布局发展,提升农村内生动力为目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特色,着力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以农业产业园、种植园、休闲农业等形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浆果、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项目优势。进一步提高战略融资渠道,吸引工商资本注入,提高专项债使用率。以二五七岔沿线、石人至临江过道沿线等重要节点打造网红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梦彩花田、观景栈道、火车餐吧、湖边民宿、鱼塘木屋等注重体验、强调个性的精品网红打卡点。以裕达、林源春等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建设以立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源翔祖代鸡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区。

  村庄整洁,家家干净。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抓好乡村清洁行动、农村“厕所”、前端保洁等,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着力做好村民房前屋后、巷路的清洁整治,彻底整治粪堆、柴草堆、秸秆等影响村容村貌整洁的杂物。对于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棚架、板障子进行规范治理,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加快农村“厕所”,根据群众需求,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并做好拆旧等后续工作。前端保洁工作努力形成体系,逐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等生产生活垃圾的闭环处置。在“清脏治乱”的基础上,以庭院整治为重点,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当前,长白山地区正在全面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同样也在农村,实现弯道取直、跨越赶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唯一的出路,真正把农村的潜力释放出来、把农业的优势凸显出来、把农民的干劲激发出来。白山市将引导更多的发展要素向乡村倾斜,把就业岗位、产业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真正实现产业强、农民富。

  ——突出产业振兴这一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路。稳定一产,夯实基础作用。强化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大力支持棚膜经济发展,提高冬季蔬菜保供稳价能力。大力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大长白山黑牛品种保护力度,全面打响长白山肉牛品牌。做强二产,形成有力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各个领域的“链主”企业。抓好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建设,更好发挥园区带动作用。优化三产,拓宽增收路径。坚持乡村旅游同全域游同谋划、同部署,加快推进55个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加快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乡村旅游品牌,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振兴。

  ——用好人才振兴这一驱动,凝心聚“智”,筑“巢”引凤,切实下好乡村人才振兴的“先手棋”,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选优配强,把一批坚定,热爱乡村振兴事业且能干事、想干事、群众认可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切实发挥“领头羊”“火车头”作用。落实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等,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继续扩大组织“覆盖面”,以“红色引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组建高端人才、专技人才、乡土人才和治理人才四类人才服务团,采取送智力、送技术、送经验、送人才等方式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紧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方式,以田间地头、养殖基地、种植示范园等为课堂,大力培育用得上的新型专业农民。积极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领域,不断激发职业农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力,使其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唱大戏”“当主角”。

  ——重塑文化振兴这一灵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对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成果进行梳理汇总,彰显长白山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金名片,示范引领全市乡村形成“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发展格局。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树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新时代农民典型模范人物,传播正能量,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鼓励各级美术学院、画院、美术馆在长白山地区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加快推进长白山画家基地、长白山生态文学创作基地等项目建设。

  ——发挥生态振兴这一优势,让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活更幸福。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巩固已取得的千村示范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成果,持续推动厕所,抓好村庄清洁行动,分区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改善乡村环境。同时,深入推进“六域”党建引领“三城”创建向农村扩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向庭院延伸,全力创建干净村镇、靓丽村镇、文明村镇。坚持规划引领乡村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全力推进88个示范村创建,加快补齐创建村短板弱项,做到巩固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

  ——夯实组织振兴这一基石,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实施党建生产力工程,大力构建“一核”统领、“两化”驱动、“三路”并进、“四送”服务“1234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着力打造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推动每个专班和攻坚组对接项目,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用项目建设成果检验乡村振兴实效。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统筹整合力量,全域推动资源要素集聚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抓好“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持续推进“联建强村”整体提升工程,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一核统揽统筹、N企党建联盟、百镇资源整合、千社差异发展、万户共同富裕”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模式,持续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管理和协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进一步提升村民委员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保护等重大任务,共建美好家园。(王春宝 金泽文)?

  沈白高铁、白临高速、松长高速、沿边开放大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深商控股现代农牧400亿元、人参产业100亿元两支基金设立,400多名乡村振兴专员遍布乡村,交通、资金、人才“三大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后发优势正在凸显?

  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水十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深商集团、光明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乡村旅游热点涌现、亮点纷呈,特产业产值达到近200亿元,长白山特色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白山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论坛、2022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举办,长白山菌菇小镇、中国人参城建设全面启动,16名院士、专家受聘为战略顾问,河口画家村、哲学小村等一批网红村频频涌现,长白县望天鹅新村被认定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临江珍珠村、老三队村精品休闲旅游路线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精品路线…?

  如红玛瑙般的草莓、挂着霜的高山蓝莓、清香甘美的蜜汁葡萄、白白胖胖的人参、软糯甘甜的黏玉米、清脆爽口的松子榛子……按照时序,一幕幕丰收的场景在白山大地上展现,田间的欢声笑语汇成一首首甜蜜的歌在绿水青山中飞扬。

  青山含笑,绿水欢歌。白山市抢抓机遇、厚植优势,以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化、加工全链化引领乡村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探索新路子,培养“特长生”。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白山市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渔等产业板块,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实践,探索新路子,培养一批“特长生”,形成了以人参为主体、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主多元”农业布局。培育生态提质、绿色增效、持续增收的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食药用菌、长白山寒地蓝莓和长白山椴树蜜四大优势产业体系。重点培育50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5万亩、高标准农田90万亩,占全部农田的比例达到65%。投资4亿元推进20个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形成抚松、靖宇和长白的人参、中药材产业带,抚松、长白和江源的食药用菌产业带,靖宇、抚松和浑江的蓝莓产业带,抚松、长白和临江的蜂蜜产业带。全市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5。3万亩、林下参面积57万亩,鲜参交易量占全国70%以上。重点创建的“抚松人参”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前十名,品牌价值达到206亿元。以长白山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3633万平方米,总产量达到2。7万吨。全市蓝莓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总量占全省60%以上,年产量达到3。8万吨。全市优质蜜源植物多达340余种,被誉为“中华蜜库”,年产蜂蜜2420吨、蜂王浆46吨。

  培育大品牌,注入新动能。该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培育“抚松人参、白山黑耳、白山椴树蜜、白山蓝莓”四大区域品牌,进一步增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为农业现代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现有各类加工企业120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0家。生产的名优特产品涉及九大类、千余品种。

  开启新模式,加速现代化。在“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赋能”的抚松人参模式中,抚松县与吉林大学共建抚松长白山资源与健康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其中有6户人参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了人参由简单粗制向精深加工转变。在“高科技园区+规模化农业”的临江通林模式中,临江通林菌业有限公司以“农村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为主的黑木耳种植推广,辐射带动2000人种植采收。

  休闲有玩头,发展有奔头。以旅游业“接二连三”,使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产业。该市以全域旅游为基础,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抚松县黄家崴子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上海抓龙筋,临江市松岭雪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15家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被评为省级星级企业,打造了溪谷至珍珠山庄、长白县果园村至望天鹅新村2条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长白县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村情特色,加快现代农业向标准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建设人参、食药用菌、蔬菜瓜果等12个产业园。同时,打破镇域、村域界限,着力打造“沿鸭绿江农业产业经济带”,构建“沿江沿路一带多园”发展格局。

  食药用菌增收致富。在马鹿沟镇,绿色山林环绕的一座座黑色大棚格外显眼。走进大棚,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灵芝、桑黄、玉木耳长势喜人。这些食药菌对温度及湿度有较高要求,而马鹿沟镇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恰好是食药菌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全镇发展松杉灵芝、玉木耳、桑黄等10余个品种,共建设大棚80余座,年产量达65吨,单品种规模和产量在全省位列第一,2020年获评“吉林省玉木耳之乡”。

  棚膜经济富村裕民。在金华乡金华村,一栋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清晨,村民便穿梭在大棚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我们的蔬菜水果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好吃还健康,这几年,我们村里越来越多人发展棚膜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多了。”村民段成祥说。金华乡做优以大樱桃为主的果蔬产业,从2009年的十几栋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44栋,棚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于2018年末引进烟台客商种植反季节美早大樱桃,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通过对温度、湿度、水肥等技术的控制,成功让反季节美早大樱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的“致富密码”。

  特色种植种出“钱景”。安乐村位于十四道沟镇最西端,拥有肥沃的富硒土壤,种植的作物富含硒元素。2019年,村党支部顺势而为,根据地理优势选择种植珍珠草(学名虎眼万年青)。珍珠草除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外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2021年,安乐村在原有基础上扩种到40亩,带动村里5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既定目标,同时为脱贫户每人分红400元。“镇里和驻村工作队还帮我们联系大公司,请来专家为我们培训,以后大家鼓起劲来加油干就是了。”村党支部王乐呵呵地说。

  在十二道沟镇中和村林下刺嫩芽栽植基地,村民们身背箩筐,正在忙着栽种刺嫩芽。近年来,山野菜悄然成为了人们的餐桌新宠,而有“山野菜之王”美誉的刺嫩芽更是以其脆嫩的口感独占鳌头,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中和村党支部瞄准这一商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刺嫩芽种植。今年,全村共栽种刺嫩芽3万根,全村百姓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致富。

  2009年,八道沟镇九道沟村利用多方筹措的140万元资金,完成增收产业项目葡萄基地建设130亩,组建葡萄专业合作社。2017年,兴建葡萄观光旅游长廊1400余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带动九道沟村向多功能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此外,九道沟村还种草莓、甜瓜。全村每年特产收入达到3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黄牛养殖走出“牛”路。凌晨5点,天还没亮,60多岁的新房子镇水库村会计陈学明就起来了。今天是他的班,到了该喂牛的时间了。来到牛场,开机铡草、装草喂牛、饮水打料,一系列工作下来天已大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本村特点和市场行情,该村发展了黄牛养殖扶贫产业项目,由县委组织部、吉林人民出版社、镇村共同筹资,购买了17头西门塔尔母牛上海抓龙筋按摩、1头种牛以及必要的设备,成立黄牛养殖场。为了节省资金,把牛养好,村干部全部上阵,轮流喂养,每天保障定时定点喂牛。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而且每年为全村脱贫户带来分红,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浑江区以争当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引领者为目标,汇聚全区之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乡村全方位振兴。

  实施产业攻坚,延链条、促增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浑江区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整合各项资金,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三产融合、提升质量效益。壮大优势产业项目,助力产业振兴。充分利用长白山物产品牌、区域小气候和市郊地域三大优势,围绕长白山猕猴桃、五味子、青食玉米、棚膜蔬菜等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动“595”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着力建设健康食品、旅游、中药材、特色种植、畜牧业为主导的五大乡村产业;着力实施“9个一批”,谋划推进百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棚膜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特色小镇、文旅项目、亿元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推动药食农平台、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等实现突破,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园区+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区食用菌发展数量为230万袋,以红土崖镇中药材、三道沟镇五味子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红土崖镇、三道沟镇、六道江镇为主的浆果产业总面积达1500亩,以高新科技孵化园、高新医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集成果转化、新品销售、物流配送、电商网红等一体“一站式”产业孵化、二产加工为发展载体的总部经济和园区经济。搭建药食农发展平台,助力产业振兴。通过科技孵化园和医药高新产业园入驻企业,与镇、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作协议,建立园区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一产扩规升级。白山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黄种植菌种育苗基地落户七道江镇黑沟村,一期建设项目已完成,生产桑黄菌棒30万段。引进吉林皓月、东宁利达和上海光明等多个农业项目落户,合作投资15。3亿元,盘活废旧园区的土地和资产,分别建设沃金黑牛“五化”高端繁育养殖园区、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实施生态攻坚,补短板、建机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浑江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筹集资金,配备了190名专职保洁员,投放垃圾桶3300个,为农户粉刷居室。创建“美丽庭院”780个、“干净人家”1800户,改造农户卫生厕所4560个,创建省级“千村示范”村11个。整合涉农资金,新发展产业项目8个,新建基础设施项目98个。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积分超市11个,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五级包保”工作机制及奖惩激励、督查、问责等,为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时时有人抓、人人都来抓”的常态工作机制提供了坚强保障。

  实施文化攻坚,重传承、育新风。该区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以打造河口“画家村”为引领,梯次打造出美食村、养生村和休闲村等一批特色乡村,谋划包装一批农文、农旅、农事三维融合的文旅项目。在加快推进旧址纪念展示、浑江区党史主题展览馆等项目建设中,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实施人才攻坚,强技能、增实力。该区推行“党建引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模式,多途径、多渠道扩大乡村人才引进规模,引进各类人才110余名,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紧缺难题。建设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基地14个,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技能专项培训,累计培训各类乡土人才1100余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这两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家家户户修建了新围墙、新大门,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还建了儿童游乐园、共享农场、小公园。”花园口镇花园村的郭大爷谈起村里的变化总有说不完的话。

  花园村处于白山湖最上游、松花江南岸,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花园口镇抢抓“一山两江”品牌战略机遇,将花园村纳入示范村创建计划,实施了26个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建设项目。一系列项目的建成,既提升了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生活质量,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产业兴旺,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秋收时节,那尔轰镇北沟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饱满的“红宝石”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该村积极发展五味子种植,采取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方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集体产业发展后劲,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为提高农村“造血”能力,促进脱贫人口纯收入稳定增长,该县成立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下降整改工作专班,同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脱贫人口保增收责任状,督促农业、就业、民政、社保等部门制定本行业的脱贫户增收专项方案,推动帮扶部门全程参与脱贫户增收。大力发展产业拓增收渠道,继续实施“因户施策、以奖代补”项目,帮助发展蓝莓、道地中药材、食用菌,养殖肉牛7753头。同时,通过资产收益类项目带动脱贫户。积极开展技术指导,由农、林、牧、特四类12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对55个脱贫村实施产业技术帮扶全覆盖。

  靖宇县把示范村创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服务保障,持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交通、客运、物流更加便捷。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三清一改一建”力度,促进村民养成爱护环境、注意卫生的良好习惯。

  一座座绿色村落正在崛起,一处处乡村打卡地在不断增加。未来,靖宇县将推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潜力足的项目加快落地,进一步推进资源差异化开发、产业特色化发展,不断擦亮村容村貌亮丽底色,展现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景,各具风貌、竞相发展的新农村气象。

  抚松县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坚持“养好用好”黑土地,全县高标准农田总建成面积达到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82%。积极创建国家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推广绿色统防统治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创新举办“云放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66万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大“菜篮子”产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特色发展,大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蓝莓之乡”“中国椴树蜜之乡”,抚松县深度开发利用长白山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了饮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及食品五大系列、600余种人参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集中草药种植、中药材精深加工、现代中药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商贸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涌现出吉林省自然王国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华润和善堂人参有限公司、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打造“长白山人参”“抚松人参”等区域公共品牌,已有16家企业92种产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17家企业108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品牌。

  合作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共有特产企业3140家、家庭农场202个、合作社81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户。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等涉农资金,积极扶持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北岗镇北岗村藤编工艺代加工、万良镇荒沟村养鸡场、万良镇小屯村人参加工厂、仙人桥镇河北村光伏发电等优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现代化发展,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今年,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参种业)、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蜂蜜)、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抚松县参王植保有限责任公司)、省百强示范合作社(抚松县沿江林下参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示范创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农业高标准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临江市着力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弘扬文明之风、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该市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原有国家级望江村葡萄和闹枝村木耳“一村一品”的基础上,申报以黄烟、人参、五味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村一品”,山花绿色食品、百仙草农业科技两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星创天地”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27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个。培育中药材、蔬菜、山参等专业户1700户、专业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花山镇松岭雪村、蚂蚁河乡邱家岗村、四道沟镇坡口村被评为首批省级旅游重点村。

  美丽乡村擦亮底色。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绿化美化村庄达到70个。截至目前,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8个,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级以上标准示范村92个,打造“美丽庭院”2450个、“干净人家”5250户。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行动,清理村内排水沟、边沟、河道、路面。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乡镇、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自然屯通车率达到90%。农村公路路长制达到100%覆盖。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该市以乡村治理统筹融合为契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创新治理模式,逐步健全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的治理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一张网”,推动城乡在融合互促的过程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立“村民理事会”,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水平。推广“民事民办、村民自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三调联动”,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动“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106个综治中心有场所、有队伍、有机制、有经费、有标牌、有记录,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文化下乡树新风。该市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明实践周”主题活动。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开展“白山好人抗疫最美家庭”推荐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绿色生活最美家庭”主题实践等活动, 全市70个村和22个社区均建立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随着4万套祖代鸡入场、肉牛产业示范项目的开工建设,白山市江源区以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该区充分利用衔接资金抓好项目建设,共实施产业、养殖、加工、基础设施、示范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20个。以加强特色产业布局发展,提升农村内生动力为目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特色,着力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以农业产业园、种植园、休闲农业等形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浆果、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项目优势。进一步提高战略融资渠道,吸引工商资本注入,提高专项债使用率。以二五七岔沿线、石人至临江过道沿线等重要节点打造网红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梦彩花田、观景栈道、火车餐吧、湖边民宿、鱼塘木屋等注重体验、强调个性的精品网红打卡点。以裕达、林源春等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建设以立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源翔祖代鸡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区。

  村庄整洁,家家干净。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抓好乡村清洁行动、农村“厕所”、前端保洁等,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着力做好村民房前屋后、巷路的清洁整治,彻底整治粪堆、柴草堆、秸秆等影响村容村貌整洁的杂物。对于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棚架、板障子进行规范治理,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加快农村“厕所”,根据群众需求,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并做好拆旧等后续工作。前端保洁工作努力形成体系,逐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等生产生活垃圾的闭环处置。在“清脏治乱”的基础上,以庭院整治为重点,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当前,长白山地区正在全面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同样也在农村,实现弯道取直、跨越赶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唯一的出路,真正把农村的潜力释放出来、把农业的优势凸显出来上海正宗抓龙筋、把农民的干劲激发出来。白山市将引导更多的发展要素向乡村倾斜,把就业岗位、产业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真正实现产业强、农民富。

  ——突出产业振兴这一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路。稳定一产,夯实基础作用。强化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大力支持棚膜经济发展,提高冬季蔬菜保供稳价能力。大力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大长白山黑牛品种保护力度,全面打响长白山肉牛品牌。做强二产,形成有力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各个领域的“链主”企业。抓好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建设,更好发挥园区带动作用。优化三产,拓宽增收路径。坚持乡村旅游同全域游同谋划、同部署,加快推进55个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加快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乡村旅游品牌,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振兴。

  ——用好人才振兴这一驱动,凝心聚“智”,筑“巢”引凤,切实下好乡村人才振兴的“先手棋”,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选优配强,把一批坚定,热爱乡村振兴事业且能干事、想干事、群众认可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切实发挥“领头羊”“火车头”作用。落实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等,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继续扩大组织“覆盖面”,以“红色引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组建高端人才、专技人才、乡土人才和治理人才四类人才服务团,采取送智力、送技术、送经验、送人才等方式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紧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方式,以田间地头、养殖基地、种植示范园等为课堂,大力培育用得上的新型专业农民。积极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领域,不断激发职业农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力,使其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唱大戏”“当主角”。

  ——重塑文化振兴这一灵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对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成果进行梳理汇总,彰显长白山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金名片,示范引领全市乡村形成“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发展格局。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树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新时代农民典型模范人物,传播正能量,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鼓励各级美术学院、画院、美术馆在长白山地区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加快推进长白山画家基地、长白山生态文学创作基地等项目建设。

  ——发挥生态振兴这一优势,让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活更幸福。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巩固已取得的千村示范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成果,持续推动厕所,抓好村庄清洁行动,分区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改善乡村环境。同时,深入推进“六域”党建引领“三城”创建向农村扩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向庭院延伸,全力创建干净村镇、靓丽村镇、文明村镇。坚持规划引领乡村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全力推进88个示范村创建,加快补齐创建村短板弱项,做到巩固一批、创建一批、提升一批。

  ——夯实组织振兴这一基石,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实施党建生产力工程,大力构建“一核”统领、“两化”驱动、“三路”并进、“四送”服务“1234乡村振兴组织体系”,着力打造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推动每个专班和攻坚组对接项目,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用项目建设成果检验乡村振兴实效。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统筹整合力量,全域推动资源要素集聚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抓好“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持续推进“联建强村”整体提升工程,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一核统揽统筹、N企党建联盟、百镇资源整合、千社差异发展、万户共同富裕”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模式,持续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管理和协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进一步提升村民委员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保护等重大任务,共建美好家园。(王春宝 金泽文)。

  沈白高铁、白临高速、松长高速、沿边开放大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深商控股现代农牧400亿元、人参产业100亿元两支基金设立,400多名乡村振兴专员遍布乡村,交通、资金、人才“三大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后发优势正在凸显?

  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水十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深商集团、光明集团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纷至沓来、投资兴业,乡村旅游热点涌现、亮点纷呈,特产业产值达到近200亿元,长白山特色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白山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论坛、2022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举办,长白山菌菇小镇、中国人参城建设全面启动,16名院士、专家受聘为战略顾问,河口画家村、哲学小村等一批网红村频频涌现,长白县望天鹅新村被认定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临江珍珠村、老三队村精品休闲旅游路线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精品路线…!

  如红玛瑙般的草莓、挂着霜的高山蓝莓、清香甘美的蜜汁葡萄、白白胖胖的人参、软糯甘甜的黏玉米、清脆爽口的松子榛子……按照时序,一幕幕丰收的场景在白山大地上展现,田间的欢声笑语汇成一首首甜蜜的歌在绿水青山中飞扬。

  青山含笑,绿水欢歌。白山市抢抓机遇、厚植优势,以农业现代化、特色产业化、加工全链化引领乡村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探索新路子,培养“特长生”。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白山市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渔等产业板块,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实践,探索新路子,培养一批“特长生”,形成了以人参为主体、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主多元”农业布局。培育生态提质、绿色增效、持续增收的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食药用菌、长白山寒地蓝莓和长白山椴树蜜四大优势产业体系。重点培育50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5万亩、高标准农田90万亩,占全部农田的比例达到65%。投资4亿元推进20个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形成抚松、靖宇和长白的人参、中药材产业带,抚松、长白和江源的食药用菌产业带,靖宇、抚松和浑江的蓝莓产业带,抚松、长白和临江的蜂蜜产业带。全市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5。3万亩、林下参面积57万亩,鲜参交易量占全国70%以上。重点创建的“抚松人参”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前十名,品牌价值达到206亿元。以长白山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3633万平方米,总产量达到2。7万吨。全市蓝莓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总量占全省60%以上,年产量达到3。8万吨。全市优质蜜源植物多达340余种,被誉为“中华蜜库”,年产蜂蜜2420吨、蜂王浆46吨。

  培育大品牌,注入新动能。该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培育“抚松人参、白山黑耳、白山椴树蜜、白山蓝莓”四大区域品牌,进一步增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为农业现代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市现有各类加工企业120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0家。生产的名优特产品涉及九大类、千余品种。

  开启新模式,加速现代化。在“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赋能”的抚松人参模式中,抚松县与吉林大学共建抚松长白山资源与健康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其中有6户人参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了人参由简单粗制向精深加工转变。在“高科技园区+规模化农业”的临江通林模式中,临江通林菌业有限公司以“农村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为主的黑木耳种植推广,辐射带动2000人种植采收。

  休闲有玩头,发展有奔头。以旅游业“接二连三”,使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产业。该市以全域旅游为基础,借助乡村振兴政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抚松县黄家崴子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临江市松岭雪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15家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被评为省级星级企业,打造了溪谷至珍珠山庄、长白县果园村至望天鹅新村2条休闲旅游精品路线。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长白县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村情特色,加快现代农业向标准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建设人参、食药用菌、蔬菜瓜果等12个产业园。同时,打破镇域、村域界限,着力打造“沿鸭绿江农业产业经济带”,构建“沿江沿路一带多园”发展格局。

  食药用菌增收致富。在马鹿沟镇,绿色山林环绕的一座座黑色大棚格外显眼。走进大棚,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灵芝、桑黄、玉木耳长势喜人。这些食药菌对温度及湿度有较高要求,而马鹿沟镇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恰好是食药菌繁育生长的黄金地带。全镇发展松杉灵芝、玉木耳、桑黄等10余个品种,共建设大棚80余座,年产量达65吨,单品种规模和产量在全省位列第一,2020年获评“吉林省玉木耳之乡”。

  棚膜经济富村裕民。在金华乡金华村,一栋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清晨,村民便穿梭在大棚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我们的蔬菜水果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好吃还健康,这几年,我们村里越来越多人发展棚膜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多了。”村民段成祥说。金华乡做优以大樱桃为主的果蔬产业,从2009年的十几栋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44栋,棚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于2018年末引进烟台客商种植反季节美早大樱桃,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通过对温度、湿度、水肥等技术的控制,成功让反季节美早大樱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的“致富密码”。

  特色种植种出“钱景”。安乐村位于十四道沟镇最西端,拥有肥沃的富硒土壤,种植的作物富含硒元素。2019年,村党支部顺势而为,根据地理优势选择种植珍珠草(学名虎眼万年青)。珍珠草除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外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2021年,安乐村在原有基础上扩种到40亩,带动村里5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既定目标,同时为脱贫户每人分红400元。“镇里和驻村工作队还帮我们联系大公司,请来专家为我们培训,以后大家鼓起劲来加油干就是了。”村党支部王乐呵呵地说。

  在十二道沟镇中和村林下刺嫩芽栽植基地,村民们身背箩筐,正在忙着栽种刺嫩芽。近年来,山野菜悄然成为了人们的餐桌新宠,而有“山野菜之王”美誉的刺嫩芽更是以其脆嫩的口感独占鳌头,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中和村党支部瞄准这一商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刺嫩芽种植。今年,全村共栽种刺嫩芽3万根,全村百姓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致富。

  2009年,八道沟镇九道沟村利用多方筹措的140万元资金,完成增收产业项目葡萄基地建设130亩,组建葡萄专业合作社。2017年,兴建葡萄观光旅游长廊1400余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带动九道沟村向多功能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此外,九道沟村还种草莓、甜瓜。全村每年特产收入达到3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

  黄牛养殖走出“牛”路。凌晨5点,天还没亮,60多岁的新房子镇水库村会计陈学明就起来了。今天是他的班,到了该喂牛的时间了。来到牛场,开机铡草、装草喂牛、饮水打料,一系列工作下来天已大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本村特点和市场行情,该村发展了黄牛养殖扶贫产业项目,由县委组织部、吉林人民出版社、镇村共同筹资,购买了17头西门塔尔母牛、1头种牛以及必要的设备,成立黄牛养殖场。为了节省资金,把牛养好,村干部全部上阵,轮流喂养,每天保障定时定点喂牛。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而且每年为全村脱贫户带来分红,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浑江区以争当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引领者为目标,汇聚全区之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乡村全方位振兴。

  实施产业攻坚,延链条、促增收。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浑江区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整合各项资金,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三产融合、提升质量效益。壮大优势产业项目,助力产业振兴。充分利用长白山物产品牌、区域小气候和市郊地域三大优势,围绕长白山猕猴桃、五味子、青食玉米、棚膜蔬菜等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动“595”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着力建设健康食品、旅游、中药材、特色种植、畜牧业为主导的五大乡村产业;着力实施“9个一批”,谋划推进百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棚膜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特色小镇、文旅项目、亿元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推动药食农平台、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等实现突破,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园区+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区食用菌发展数量为230万袋,以红土崖镇中药材、三道沟镇五味子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红土崖镇、三道沟镇、六道江镇为主的浆果产业总面积达1500亩,以高新科技孵化园、高新医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集成果转化、新品销售、物流配送、电商网红等一体“一站式”产业孵化、二产加工为发展载体的总部经济和园区经济。搭建药食农发展平台,助力产业振兴。通过科技孵化园和医药高新产业园入驻企业,与镇、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作协议,建立园区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一产扩规升级。白山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黄种植菌种育苗基地落户七道江镇黑沟村,一期建设项目已完成,生产桑黄菌棒30万段。引进吉林皓月、东宁利达和上海光明等多个农业项目落户,合作投资15。3亿元,盘活废旧园区的土地和资产,分别建设沃金黑牛“五化”高端繁育养殖园区、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实施生态攻坚,补短板、建机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浑江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筹集资金,配备了190名专职保洁员,投放垃圾桶3300个,为农户粉刷居室。创建“美丽庭院”780个、“干净人家”1800户,改造农户卫生厕所4560个,创建省级“千村示范”村11个。整合涉农资金,新发展产业项目8个,新建基础设施项目98个。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积分超市11个,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五级包保”工作机制及奖惩激励、督查、问责等,为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时时有人抓、人人都来抓”的常态工作机制提供了坚强保障。

  实施文化攻坚,重传承、育新风。该区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以打造河口“画家村”为引领,梯次打造出美食村、养生村和休闲村等一批特色乡村,谋划包装一批农文、农旅、农事三维融合的文旅项目。在加快推进旧址纪念展示、浑江区党史主题展览馆等项目建设中,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实施人才攻坚,强技能、增实力。该区推行“党建引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模式,多途径、多渠道扩大乡村人才引进规模,引进各类人才110余名,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紧缺难题。建设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基地14个,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技能专项培训,累计培训各类乡土人才1100余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这两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家家户户修建了新围墙、新大门,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还建了儿童游乐园、共享农场、小公园。”花园口镇花园村的郭大爷谈起村里的变化总有说不完的话。

  花园村处于白山湖最上游、松花江南岸,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花园口镇抢抓“一山两江”品牌战略机遇,将花园村纳入示范村创建计划,实施了26个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建设项目。一系列项目的建成,既提升了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生活质量,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产业兴旺,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秋收时节,那尔轰镇北沟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饱满的“红宝石”挂满枝头,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该村积极发展五味子种植,采取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方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村集体产业发展后劲,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为提高农村“造血”能力,促进脱贫人口纯收入稳定增长,该县成立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下降整改工作专班上海泰式龙筋spa,同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脱贫人口保增收责任状,督促农业、就业、民政、社保等部门制定本行业的脱贫户增收专项方案,推动帮扶部门全程参与脱贫户增收。大力发展产业拓增收渠道,继续实施“因户施策、以奖代补”项目,帮助发展蓝莓、道地中药材、食用菌,养殖肉牛7753头。同时,通过资产收益类项目带动脱贫户。积极开展技术指导,由农、林、牧、特四类12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对55个脱贫村实施产业技术帮扶全覆盖。

  靖宇县把示范村创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服务保障,持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交通、客运、物流更加便捷。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三清一改一建”力度,促进村民养成爱护环境、注意卫生的良好习惯。

  一座座绿色村落正在崛起,一处处乡村打卡地在不断增加。未来,靖宇县将推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潜力足的项目加快落地,进一步推进资源差异化开发、产业特色化发展,不断擦亮村容村貌亮丽底色,展现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景,各具风貌、竞相发展的新农村气象。

  抚松县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坚持“养好用好”黑土地,全县高标准农田总建成面积达到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3。82%。积极创建国家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推广绿色统防统治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创新举办“云放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66万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大“菜篮子”产品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农贸市场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特色发展,大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中国人参之乡”“中国蓝莓之乡”“中国椴树蜜之乡”,抚松县深度开发利用长白山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了饮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及食品五大系列、600余种人参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集中草药种植、中药材精深加工、现代中药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商贸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医药健康产业体系。涌现出吉林省自然王国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华润和善堂人参有限公司、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打造“长白山人参”“抚松人参”等区域公共品牌,已有16家企业92种产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17家企业108种产品加盟“抚松人参”品牌。

  合作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共有特产企业3140家、家庭农场202个、合作社814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户。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等涉农资金,积极扶持乡村产业项目建设。北岗镇北岗村藤编工艺代加工、万良镇荒沟村养鸡场、万良镇小屯村人参加工厂、仙人桥镇河北村光伏发电等优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现代化发展,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今年,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参种业)、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蜂蜜)、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抚松县参王植保有限责任公司)、省百强示范合作社(抚松县沿江林下参专业合作社)等。通过示范创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推进现代农业高标准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临江市着力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弘扬文明之风、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该市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原有国家级望江村葡萄和闹枝村木耳“一村一品”的基础上,申报以黄烟、人参、五味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村一品”,山花绿色食品、百仙草农业科技两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星创天地”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27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4个。培育中药材、蔬菜、山参等专业户1700户、专业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花山镇松岭雪村、蚂蚁河乡邱家岗村、四道沟镇坡口村被评为首批省级旅游重点村。

  美丽乡村擦亮底色。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生产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绿化美化村庄达到70个。截至目前,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8个,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A级以上标准示范村92个,打造“美丽庭院”2450个、“干净人家”5250户。累计投入4亿元,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洁行动,清理村内排水沟、边沟、河道、路面。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乡镇、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自然屯通车率达到90%。农村公路路长制达到100%覆盖。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该市以乡村治理统筹融合为契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创新治理模式,逐步健全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的治理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一张网”,推动城乡在融合互促的过程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立“村民理事会”,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水平。推广“民事民办、村民自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三调联动”,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动“百姓说事点”创新发展,106个综治中心有场所、有队伍、有机制、有经费、有标牌、有记录,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文化下乡树新风。该市持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明实践周”主题活动。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开展“白山好人抗疫最美家庭”推荐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绿色生活最美家庭”主题实践等活动, 全市70个村和22个社区均建立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

  随着4万套祖代鸡入场、肉牛产业示范项目的开工建设上海正宗抓龙筋,白山市江源区以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该区充分利用衔接资金抓好项目建设,共实施产业、养殖、加工、基础设施、示范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20个。以加强特色产业布局发展,提升农村内生动力为目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特色,着力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以农业产业园、种植园、休闲农业等形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浆果、食用菌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项目优势。进一步提高战略融资渠道,吸引工商资本注入,提高专项债使用率。以二五七岔沿线、石人至临江过道沿线等重要节点打造网红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梦彩花田、观景栈道、火车餐吧、湖边民宿、鱼塘木屋等注重体验、强调个性的精品网红打卡点。以裕达、林源春等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建设以立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源翔祖代鸡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区。

  村庄整洁,家家干净。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抓好乡村清洁行动、农村“厕所”、前端保洁等,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着力做好村民房前屋后、巷路的清洁整治,彻底整治粪堆、柴草堆、秸秆等影响村容村貌整洁的杂物。对于影响村容村貌的破旧棚架、板障子进行规范治理,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加快农村“厕所”,根据群众需求,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并做好拆旧等后续工作。前端保洁工作努力形成体系,逐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等生产生活垃圾的闭环处置。在“清脏治乱”的基础上,以庭院整治为重点,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当前,长白山地区正在全面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同样也在农村,实现弯道取直、跨越赶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唯一的出路,真正把农村的潜力释放出来、把农业的优势凸显出来、把农民的干劲激发出来。白山市将引导更多的发展要素向乡村倾斜,把就业岗位、产业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留给农民,真正实现产业强、农民富。

  ——突出产业振兴这一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路。稳定一产,夯实基础作用。强化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大力支持棚膜经济发展,提高冬季蔬菜保供稳价能力。大力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大长白山黑牛品种保护力度,全面打响长白山肉牛品牌。做强二产,形成有力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各个领域的“链主”企业。抓好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建设,更好发挥园区带动作用。优化三产,拓宽增收路径。坚持乡村旅游同全域游同谋划、同部署,加快推进55个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加快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乡村旅游品牌,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水平,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振兴。

  ——用好人才振兴这一驱动,凝心聚“智”,筑“巢”引凤,切实下好乡村人才振兴的“先手棋”,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选优配强,把一批坚定,热爱乡村振兴事业且能干事、想干事、群众认可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切实发挥“领头羊”“火车头”作用。落实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等,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继续扩大组织“覆盖面。上海玉姐养生抓龙筋

X

微信号: fangziyi2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